
今年6月,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优迅股份”)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线上杠杆配资炒股平台,9月19日,这家公司将迎来科创板上会审议,而不足3个月的“闪电”进程,让业界直呼“太快”。
然而,翻阅其招股书与监管问询回复,光鲜表象下,业绩成长性不达标、控制权根基薄弱、靠中低端产品“滥竽充数”、技术竞争力明显不足等多重风险已然浮现。这家依赖10Gbps及以下中低端产品的芯片企业,在IPO前夕频频大举类“清仓式”分红,如今又试图以8.09亿元IPO募资从散户手中“圈钱”,可以说吃相难看。
笔者也看了看,优迅股份的招股书,发现了诸多疑问。不知道监管层还记不记得,曾今在易会满时代,有一家打着“光存储”、储存芯片的所谓高科技企业,跑来科创板上市“圈钱”,而火速上市后,在短短两年被发现是财务造假。这家公司就是紫金存储。而如今,股市好了一点,这帮货色就开始“乱搞”了。又打着“芯片”的旗号,“火速”推出优迅股份这种货色的公司,来科创板“圈钱”。
毛利率三年跌12个百分点,科创板成长性严重缺失
科创板以“硬科技”和“高成长”为核心定位,而优迅股份的财务数据却与这一要求严重脱节。2022-2024年,公司营业收入从3.39亿元下滑至3.13亿元,再回升至4.11亿元,三年复合增长率未达科创板“最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25%”的最低标准;净利润更呈波动下滑趋势,从8139.84万元降至7208.35万元,2024年仅微增至7786.64万元,还达不到公司2022年的水平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。报告期内,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55.26%逐年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3.48%,累计降幅超11个百分点,净利率也从24.01%降至19.74%。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,毛利率的大幅滑坡并非偶然——一方面,10Gbps及以下主力产品面临国内亿芯源、嘉纳海威等企业的激烈价格竞争,产品溢价能力持续减弱;另一方面,晶圆采购成本从2022年的6815.70元/片飙升至2024年的9555.07元/片,叠加美元汇率波动,成本压力难以传导至下游。
更矛盾的是,在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,优迅股份的研发投入却逆势收缩。2022-2025年上半年,研发费用率从21.14%降至15.81%,不仅低于同行业21.74%-31.65%的平均水平,更与公司“攻克800G硅光组件”的募资目标形成反差。2024年研发投入7842.86万元,仅能支撑16项在研项目中100Gbps以下产品的推进,400G/800G芯片仍停留在“回片测试”阶段,研发转化效率堪忧。
15年股权“宫斗”资本玩家终于“清洗”技术派创始人?
优迅股份的股权历史,堪称一部“夺权”与“内斗”的教科书。2003年成立初期,技术派创始人PingXu(徐平)持股60%主导研发,厦大法学背景的柯炳粦仅以12%持股负责运营;2007年起,双方因经营理念分歧爆发冲突,柯炳粦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改为“董事长负责制”逐步掌权,徐平则以股东否决权导致董事会停摆——2016-2018年、2020年公司连续多年未召开董事会,2019年聘任总经理的议案也因徐平反对而流产,治理僵局持续近十年。
直至2022年,柯炳粦通过受让股权、清理代持,与其子柯腾隆才实现合计27.13%的表决权控制,终结“无实控人”状态。但这一控制权根基本就薄弱:柯炳粦直接持股仅10.92%,剩余股份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;IPO后,父子二人表决权将稀释至20.35%,而第二大股东圣邦股份(持股10.26%)、第三大股东远致星火(持股9.50%)均为财务投资者,无稳定同盟关系。
更值得质疑的是实控人的技术决策能力。柯炳粦原为厦门大学法律系教师,无芯片研发背景;其子柯腾隆虽任总经理,履历集中于市场销售领域,核心技术团队却多为原徐平时代遗留人员。在光通信芯片技术迭代以“季度”为单位的行业中,非技术背景实控人能否把握硅光技术、PAM4调制等前沿方向。
一家芯片公司,最核心的就是人才。优迅股份却“干掉”最核心的灵魂人物,技术核心、技术骨干兼创始人,而且迫使其离开了公司。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。很明显,优迅股份现在的掌舵者柯炳粦父子,没有容人之量,否则不会与创业伙伴,技术派徐平“反目”。这种货色的人掌舵一家所谓的科技公司,可以说是毫无前途的。
技术“断层”:10G产品撑半边天,高端市场国产替代仅是口号
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准确性,是IPO审核的“生命线”,但优迅股份在这一环节却频现漏洞。2025年4月,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优迅芯创芯片科技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3000万元,定位为车载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核心平台。然而招股书仅披露公司在上海有73.41平方米的“居住用房”租赁记录,对子公司必要的办公场地、研发设施租赁信息只字未提——一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科技公司,难道靠“居住用房”开展芯片研发?上交所问询中对此明确质疑,公司却以“筹备期暂未租赁”搪塞,可信度存疑。
实控人柯炳粦配偶邱女士的背景披露,更暴露信披选择性隐瞒的问题。招股书仅简单提及邱女士为“厦门市思明区福霖鑫旺农资经营部经营者”,却刻意隐瞒其厦门大学校友身份、曾任厦门证券法律事务部主任的职业经历,以及当前“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纠纷调解员”的关键身份。这一身份直接关联资本市场监管与纠纷处理,若与优迅股份存在潜在利益关联,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判断。对此,公司在问询回复中仅强调“未参与公司经营”,却回避其证券行业背景与公司IPO的关联性披露,违背信息披露的“穿透性”原则。
优迅股份自称“光通信电芯片龙头”,但其市场地位高度依赖中低端产品。2024年,公司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收入占比超99%,其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贡献82.92%营收,而25Gbps及以上高端产品收入仅32.97万元,占比0.08%;2025年上半年,25Gbps及以上产品收入167.08万元,看似同比大增,却仍不足总营收的1%。连业内人士也评价“优迅股份的技术路径都快被淘汰了”。
反观行业趋势,2024年全球25Gbps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市场规模达35.7亿美元,占整体市场的83%,而该领域国内厂商份额仅7%,优迅股份在其中占比微乎其微。国际厂商如Macom、Semtech凭借先发优势,垄断93%以上的高端市场,其400G/800G产品已批量应用于AI数据中心;国内竞争对手米硅科技也已在2025年OFC展会上推出800GCDR收发套片,技术进度领先优迅股份。
优迅股份虽在招股书中宣称“50GPON、400G/800G芯片研发中”,但截至2025年6月,相关产品均未实现量产。更关键的是,公司核心技术依赖深亚微米CMOS与锗硅Bi-CMOS工艺,而高端产品所需的28nm以下先进工艺仍依赖境外晶圆代工厂,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,供应链稳定性存疑。所谓“国产替代”,目前看来更像是募资宣传的口号,而非具备落地能力的战略。
在IPO前夕频频大举类“清仓式”分红 被指吃相难看
优迅股份此次IPO拟募资8.09亿元,投向下一代接入网芯片、车载芯片等三大项目,但公司当前财务状况却与其募资规模严重不匹配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资产负债率仅11.30%,货币资金充足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虽2024年降至391.30万元,但2025年上半年已回升至9047.10万元,财务风险可控。
更矛盾的是,公司在业绩波动期仍坚持大额分红。2022-2024年累计分红5800万元,其中2022年分红4000万元,占当年净利润的49.14%。一边是向股东“慷慨派现”,一边是向市场募资8亿元,这种“高分红+高募资”的组合,难免让投资者质疑其募资必要性——若公司真需资金推进高端研发,为何不优先减少分红、留存利润?
从募资项目本身看,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拟投入1.69亿元,但公司此前无车规级产品经验,车规认证周期长达1-2年,项目能否在3年内实现产业化存疑;800G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项目拟投入1.72亿元,而该领域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,若研发进度滞后,募集资金恐面临“打水漂”风险。
优迅股份的科创板IPO,本质上是一场“以中低端产能支撑高端募资”的冒险。在毛利率持续滑坡、控制权根基薄弱、信披漏洞未补、技术竞争力断层的现实下,其能否通过上会审核,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命运线上杠杆配资炒股平台,更考验着科创板对“硬科技”企业的筛选标准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公司未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前,需保持足够警惕——毕竟,“单项冠军”的光环,不能掩盖业绩与技术的双重“硬伤”。
